混凝土信息网

搜索
混凝土信息网 新闻资讯 企业专访 查看内容

邹德慈:低碳、生态、宜居—21世纪的理想城市

2019-5-17 10:48| 发布者:admin| 查看:356| 评论:0|来自:[db:出处]

摘要:邹德慈 低碳是城市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,如果不实现低碳,中国的城市很难持续发展 低碳是城市能否永续发展的精神支撑,低碳不仅指物质上的降低排放,也包括精神方面支撑城市和社会持续发展。低碳更是城市居民的 ...

\

邹德慈

低碳是城市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,如果不实现低碳,中国的城市很难持续发展

低碳是城市能否永续发展的精神支撑,低碳不仅指物质上的降低排放,也包括精神方面支撑城市和社会持续发展。低碳更是城市居民的道德准则,如果全体城市居民没有低碳道德概念,低碳也很难实现。一个实际行动远胜于千万句口号。低碳作为口号已经非常普遍,关键是要有实际的行动。

仇保兴副部长介绍玉树灾后重建的案例,说明我国已把低碳、生态的理念赋予城市灾后重建的全新规划。中国城市还应该从以下几个领域来着手:第一,低碳经济。抛弃或改造耗能大、产能过剩的企业,要改变产业结构,以清洁能源逐步替代矿物能源。第二,低碳交通。在城市发展公共交通和新能源汽车,控制矿石能源汽车使用,提倡自行车、步行等慢行交通。第三,推行低能耗的绿色建筑。国内近年推出的绿色建筑,注重绿色技术、节能技术在建筑物上的使用。但是城市大型公共建筑的建筑设计,还需要“减肥瘦身”,提倡“量体裁衣”。城市建设、建筑行业的建筑设计的大量研究表明,大型公建的耗能在建筑耗能里占的比重比较大,大型公建单位面积能耗是住房建筑的若干倍。而近20年来,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追求“大”和豪华,在设计上,空间尺度、建筑面积、建筑体积不必要的增大,使建筑能耗增加,造成浪费。第四,节能低碳的生活方式。城市节能减排领域涉及广泛,反映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,涉及人们道德准则的变化。

低碳的实现进程中,低碳生活方式和城市规划有所关联。低碳早已体现在国家的节能减排方针里,节能减排政策及节能指标执行多年,但与GDP的超计划增长相比,结果差强人意。温家宝总理几年前曾在政府报告里明确公开指出,减排的指标,没有很好的完成。节能减排涉及很多困难和问题,应逐一研究和解决,而不是空喊口号。低碳的实现贵在持之以恒,需要一个长期过程,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创新,更重要的是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转变。实现低碳,也需要城市规划积极的提供条件。

生态是城市生存的基础

近年来“生态城市热”已从学术研究领域扩展至社会各个方面,乃至政治、外交领域(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“建设生态文明”的发展要求),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。近20年来国内关于生态城市相关的学术研究态势良好,相关研究论文有一万四千多篇,其中与生态城市相关的有四千二百多篇,排名第一。《辞海》中“生态”一词的注解是“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,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”。生态城市的概念是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城市而提出的,是20世纪随着工业文明而开始出现的,已经存在了几十年。众多学者以及国内外对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表明,生态城市的核心是城市的生态系统。城市的生态系统由三个主要的子系统所构成,即自然系统、经济系统、社会系统。这种对生态城市的解释为业界普遍认可,比较准确并为中国所用。生态城市的城市生态系统,是这三个系统的协调而且良性运行所组成的系统,是一个复合系统。城市需要三个系统良性协调的运行。因此,生态城市是生态系统健康的、良性运行的城市。生态本身是中性的概念。只有生态良好与不良好之分、健康与不健康之分。起始的生态城市概念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切入,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来剖析工业社会城市而得出的一种认识。这些认识的重要价值是凝炼出对一种新型理想城市的构想,因此生态城市实际上是一种新型的理想城市。

实现生态城市要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

第一,城市有一定的经济基础,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相适应,产业结构合理,与环境是友好的。第二,有一定的社会基础,公平、法制化的社会环境,城乡协调融合,有一个民主、睿智的政治领导或者政府领导。第三,居民有比较高的文化、教育素质,有比较高的道德文明水平。理想的生态城市可以规划设计,但如果居民的文化素质比较低,仍然难以成为一个真正好的生态城市。譬如低碳很重要,如果人民群众没有节俭生活方式的习惯,就难以实现。第四,要有一个高质量的城市规划(物质形体的规划),而且有一套保障规划实施的制度。

当前,我国大部分城市还不完全具备这些基本条件。实现“生态城市”(在一定期限内)往往只是美好的愿望,或者只可能部分实现,应鼓励探索和实践,总结经验。生态学家应和城市学者及广大城市建设科技人员一起,重视研究生态城市,争取创建“全面的生态城市”。

宜居是城市的基本职能和永恒主题

上海世博会的“城市,使生活更美好”的口号其实来自于两千多年前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名言,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,“人们来到城市就是为了生活得更好”(大意),世博会口号突显了“城市提供给人们生活居住的场所,生活要越来越好,城市可以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”的美好愿望。国内外宜居城市的研究,通常使用指标体系、评比、竞赛等方法。有个世界性机构2009年选取200多个城市进行评选,结果第一名是奥地利的维也纳,最后一名是伊拉克的巴格达。亚洲城市都排在比较中间的位置,中国的北京和上海入围,并且排在100到110位左右。北京经过2008年奥运,上海经过今年世博会,城市的基础设施、硬件建设方面有很大的进步。上海和北京的一部分中心城区与发达国家城市相比已相差不远,但在宜居性评价中仅列为一百多位的排序,值得国人深思,也给我们以启示:真正的宜居、更好的生活质量,不完全取决于硬件。

重温《雅典宪章》的启示

1933年的《雅典宪章》是当年在国际现代建筑协会、现代建筑大师法国勒•柯比西埃的主持下拟定的,几十年来,《雅典宪章》早已被遗忘。但是今天仍有重温的价值。《雅典宪章》最重大的贡献是指出城市的四大活动,也可称为城市的基本职能,即居住、工作、游憩、交通。这四个基本职能表述得非常准确并且没有过时。其中,游憩(Recreation)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,不仅仅是娱乐和游玩,更是让人恢复精力并能够持续的发展,此外还包含人的教育等。交通(Circulation)比(Transportation)有更广的含义。城市的流通不仅是道路网络、交通网络,还包括信息化技术发展以后的信息流通。流通不仅是人的流动、物的流动,还有信息的流动。信息流动的发展甚至可以取代一部分人和物的流通,进而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方式。城市的四个基本职能是永恒的,未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达,不能取消“居住”的基本职能;而没有工作或就业的城市只会走向消亡。游憩、交通的内容将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丰富、深化。

《雅典宪章》固然有局限性,必然会受到一定的批判和修正。例如,四个功能比较机械的布局和分区,一直为人所诟病。但是,尽管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,科学技术有了很大进步,城市的基本职能还是不变的,只是内容、表象、形式和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相互关系有所变化,城市规划需要适应这种变化。

《雅典宪章》本身也在发展。1994年雅典市政府与欧洲规划师协会主办一次研讨会,主题是:“走向新的雅典宪章:从有机的城市到市民的城市”。1998年《雅典新宪章》诞生,新宪章广泛注意到了20世纪后半期经济、社会、环境、交通、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给城市带来的深刻影响,提出城市规划的新原则,突出市民参与对规划决策的重要性。有机城市虽然是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向,但生态城市恰恰要求城市的三个系统要有机协调的组合。后现代城市不强调结构和有机,推崇“解构”和自由发展,并不适合中国的实际。中国城市可以借鉴《新雅典宪章》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目标,这与低碳、生态城市的目标大体一致。

中国学者倡导人居环境科学,清华大学的吴良镛院士著有《人居环境科学》一书。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解决从城市到乡村所有人类聚居地的科学。从巨型城市如1800万人的上海和2000万人的北京到最小的三家村,凡是人类的聚居地,都有人居环境问题。我们的最高目标是使人居环境更美好,全世界、全人类都应为之奋斗。

 


路过

雷人

握手

鲜花

鸡蛋
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